在中国各民族中,满族受汉族家谱文化影响最深。满族家谱也历经“口传谱系”“结绳谱系”再到文字家谱的演变历程。据不完全统计,中国少数民族家谱现存世数为6796种,满族2111种,位居第一位。满族人修家谱是12年一轮。满族修家谱有不成文的规定,立谱、晾谱、上谱优选龙年,次选虎年,最末为“红鼠年”,寓有人丁兴旺之意。
在中国各民族中,满族受汉族家谱文化影响最深。满族家谱也历经“口传谱系”“结绳谱系”再到文字家谱的演变历程。据不完全统计,中国少数民族家谱现存世数为6796种,满族2111种,位居第一位。
满族人修家谱是12年一轮。满族修家谱有不成文的规定,立谱、晾谱、上谱优选龙年,次选虎年,最末为“红鼠年”,寓有人丁兴旺之意。
满族在有了民族文字之后,改过去“口传家谱”“结绳家谱”为制作“布制大谱单”。据吉林省长春市女真族扈伦贝勒纳齐布录后裔赵东升先生介绍,纳齐布录活跃于明永乐初年,祖上原为大金名将完颜宗弼,后在纳喇河滨自成部落,故改姓纳喇氏。他们家族的布制大谱单长约2.5米、宽约2米,像张大被单。家谱铺陈开来,最上方绘有青山绿水和几位先祖画像,俗称“谱头”;往下则绘有几座立了墓碑的亭子,亭子两边各有一个约A4纸大小的屏风,屏风上从右向左依次写有历代修谱主持人的官衔、名字;再往下则是由“弓字纹”连接的历代(谱)世系表,整体呈宝塔形格局。满文布制大谱单一直延续到1964年,才改成汉文布制大谱单以及再后来的汉字谱书。

在满族的大谱单上,有的满文姓名外围套有小小的匾额花纹,形似北京故宫的“大清门”,以此特殊标识来标注在家族中有地位、经历过重大事件的人和事。
满族家谱有着自己鲜明的特色,比如,龙虎年修谱,须与萨满祭祀相结合,且以全身黑毛的公猪作为祭品。另外,满族的“换索”也是满族实物家谱的重要组成部分。每年农历十月或十一月,新粮入库时,先要祭祖,族人将家谱供于西墙的祖宗龛上(满族以西为尊),摆上供果,烧香拜祭。再从祖宗龛上的“子孙口袋”取出“子孙绳”,自西向东,挂到“佛多妈妈”的柳枝上。如果过去一年家有添丁,则将象征着男孩的小弓箭和象征女孩的彩布条,系在“子孙绳”上,是为“换索”,取祈福纳新之意。
随着时代的变迁,满族的家谱在形式上也有明显的变化。清朝道光、咸丰以前,纯粹满文家谱较多;咸丰以后,满汉合璧及满文汉字家谱逐渐增多;清末民国以来,大多是汉文家谱。满族家谱汉化后,逐渐具备汉族家谱的特征。文字形态的演变基本反映了满人入关后在汉文化影响下,满汉民族文化日益融合发展的大趋势。